每次認識新朋友時,往往產生以下對話:
我:你好,我叫思家...
陌生人:甚麼?私家.....?..... 你姓私的?....
我:不,我姓蔣的,全名是蔣 XX ....
依然陌生的陌生人:呵呵,還以為你姓施.... 幹嗎不叫 b+ 或 a+,不是更好麼?! 呵呵.... (好好笑麼?極度低級趣味的笑話。)
我(非常客氣的說):因為漢語裡暫未有 "b" 和 "a"音的中文字。
陌生人面色一變,沒想到我會和她認真起來。
我:那你叫甚麼名字呢?
陌生人:我叫 amy, joey... (等等一大堆沒性格的英文名)
我:哦,那你姓甚麼的?
陌生人(開始面帶靦腆):我姓陳..
我:那你叫甚麼中文名呢?
陌生人(非常訝異,不自然):我叫陳祖兒。幹嗎問這個呢?.... (我心想:你犯了案當了通輯犯麼?幹啥不敢說出自己的中文名字)
踏入社會工作後,我們都變成老外,像沒中文名字似的,交換名片或自我介紹時,都只說英文名,最多只加一個姓,有些過百人的企業更會有大堆 KK. Wong、WT.Cheung 等,搞得頭都昏,所有人都變成超市裡罐頭,身上都印有發條碼 (bar code):kk.w, wt.c, sk.c .... 我是非常不習慣這種社交模式,公司裡只好強迫理性地適應,非辦公時間,我還是會沿用自己一套。好友說我這種問人家中文名的喜好,像是中學生的交往,我當下才察見自己還停留在中學的社交模式!數年前咱發現,如果我不知道對方的中文名字,就像不認識他一樣,畢竟叫 joey, stephy, eric, edmund, alan (咱的手機已有四個 alan!) 的人在境內已有數千個,除非你叫 giuseppe ...... 呵呵,而且我的腦部中樞也是挺奇怪的,好些再勺轉的中文名都能記下,英文名卻異常難記,所以我還是決定保留這種查問中文姓名再直呼其名的社交習慣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